迈向数字经济强省丨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吸引

“最江苏”导读

年,江苏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万亿元,位居全国前列,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支撑引领作用持续增强,成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未来五年,江苏将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数字技术创新高地,数字经济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本期“最江苏”推出专题:迈向数字经济强省。

数字经济引领未来新经济形态已成为全体共识。面对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新挑战,江苏提出“四大高地”的发展定位,即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数字技术创新高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发展高地、具有未来引领力的数字社会建设高地、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数字开放合作高地。

江苏将充分发挥国家重大战略叠加优势,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结合,加快各类开放合作平台载体提档升级,以数字经济资源有效流动强化省内、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共进、服务一体联动,推动全球数字经济重要资源在江苏集聚,加速新产品、新服务的全球扩散,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促进省内协同联动

优化数字经济产业布局。江苏立足产业发展基础和空间布局现状,统筹推动全省各地数字经济特色化、差异化、协同化发展,不断强化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推动各设区市差异布局,实现多点突破。推动数字经济示范城市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省级数字经济特色发展示范基地。以数字经济领域重大项目为引导,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经济小镇、数字经济小微园区建设,提升协同整合、集聚创新能力。

在位于无锡市滨湖区的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经过两年的建设,临水、临崖道路、城市街区、高速测试区等已经初步成型,并于年下半年对外开放,这也意味着无锡车联网产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占地亩的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是国内唯一以车辆运行安全为出发点的“无人车”测试基地。

乘风新基建,无锡正聚力推动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无锡高新区捷普电子5G智能生产车间,AGV智能小车正在按照指令,将物料有条不紊地送至指定的工位。生产线上,AVI视觉检测机器人正在对产品进行光学检测,并与云端的标准件数据进行对比,自动筛选出次品。每条产线的生产状况都可以实时回传到工厂的控制中心,响应速度可以达到毫秒级。

如今,数字经济已经全面渗透到了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年,无锡城市服务APP“灵锡”正式上线启用,首期提供交通出行、医疗健康、社会保障等多项服务,以灵犀为载体,该市正聚力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无锡出台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全国地级市中首个5G产业发展规划、打造无锡数据湖等多个数字产业园,不断形成集聚数字经济发展高端要素的“强磁场”。根据发展目标,到年,该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将突破亿元,年均增幅不低于8%,争创全国数字经济示范城市。

建设协同发展体系。江苏将充分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加快建设G产业创新走廊,积极推动苏锡常共建太湖湾科技创新圈,促进数字经济领域的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加快南北合作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促进跨江融合发展,支持省级南北共建园区开展数字化转型创新试点,推进苏锡通科技产业园、江阴-靖江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推进省内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多领域跨地区的数据流通和应用协同,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便捷共享。

围绕建设“跨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新使命,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将全力打造融入苏南“桥头堡”、高端制造“新样板”、产城融合“新地标”、改革创新“新高地”。年3月,南通市决定推进苏通科技产业园区、锡通科技产业园一体化运作。两个月后,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正式成立。带着与生俱来的融合开放基因,新成立的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聚焦一个“融”字,锻造核心竞争力。

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考核”要求,苏锡通园区完善各级机构职能,全面确立工作机制。经过一年多内部整合,园区政务服务更加高效。开展全链审批赋权工作,项审批权力事项正式对外公布实施;教育和医疗管理体制全面理顺。积极推动商事制度、“证照分离”“不见面审批”“拿地即开工”和“交地即发证”,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和项目落地时间,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有效激发创业活力。

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科技”“产业”是核心。园区全面确立“两主一新”产业发展方向,加速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集聚,培育生命健康产业,把空间、政策等要素向“两主一新”产业倾斜,全力推动产业结构再优化,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机遇“风口”,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将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在跨江融合发展中当先锋,在全省合作园区中争第一。

共推数字产业合作

数字应用流通共享

江苏推进数字产业合作和平台共建。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圈,高质量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和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共创沿沪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示范带。加快南通沪苏跨江融合试验区、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合作园等省际合作产业园的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互联网共建共用,加快推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协同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今年7月,江苏召开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其中第一条就提到:做实叫响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把科创、产业和开放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之真正成为长三角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带。

围绕合力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这一目标,江苏有所作为。

公开数据显示,年,苏州高新区引进创新型企业家,其中30%来自上海。苏州主动承接上海优势资源的溢出效应,科技创新资源相互叠加共享,实现了1+12的特殊效应。

产业协作迸发活力,沿沪宁区域联动已见成效。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为例,上海嘉定是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城市之一,无锡的南山车联网小镇与嘉定签署了相关协议,苏州工业园区的智能网联汽车公共测试道路也已经开通。沿沪宁相关政府部门、车企、研究院、高校密切展开合作。在苏州、无锡的车联网建设中,上海研究机构深度参与其中;在上海的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上,经常能看到沿沪宁区域的测试车辆。

叫响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重点是要把丰富的产业、科技、人才资源整合起来,在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过程中,做好“科创+产业”这道叠加题。上海市普陀区提出建设“海纳”小镇,与无锡“雪浪小镇”携手,开启深度合作,共同构建创新驱动、数字引领、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共同促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

江苏推动数字应用场景一体化建设。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枢纽节点,推进政务、交通运输、环保、医疗、旅游、应急等领域数据要素跨区域流通共享,打造跨区域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快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主体信息共享,推进登记注册标准化建设和电子证照、政务信息资源互认,推动涉企登记许可事项“跨省通办”,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高频事项全覆盖。深化重要客货运输领域协同监管、信息交换共享、大数据分析等管理合作。推进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

年12月,南京地区首例“长三角一网通办”企业注销业务完成。南京市雨花台区政务服务中心“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工作人员接到电话,咨询能否跨区域办理企业注销。原来,辖区内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在苏州昆山市注册了分公司,因业务变动需注销分公司。雨花台区行政审批局市场准入审批科工作人员迅速与昆山市行政审批局联系,双方核对企业基本信息,各自的办理流程和收件标准后,确认可以帮助企业办理注销业务。

  

这家企业的申请人到雨花台区政务服务中心后,工作人员将相关材料通过“长三角一网通办”网上办件系统上传,提交昆山市行政审批局审核,在确认无误后,立即安排EMS将申请材料原件寄给昆山市行政审批局。此后,昆山将企业注销核准通知书快递到南京。仅2个工作日,这个跨区域企业注销服务便顺利完成。

南京市雨花台区政务服务中心“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还为上海一家企业在南京设立分公司办妥营业执照。专窗工作人员接到上海市虹口区行政服务中心来电,上海一企业老板想在南京市雨花台区设立分公司。宁沪双方专窗工作人员启动办理流程,3个工作日内便完成办件。

长三角三省一市政务服务部门,依托国家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通过政务服务数据互通共享,实现跨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在南京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长三角一网通办”服务专窗,可办理17项个人事项和30项法人事项。企业、群众登录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官方网站,或登录“江苏政务服务网”后,进入长三角“一网通办”专栏,即可办理上述事项。

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

做大做强跨境数字贸易

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体系建设。江苏强化跨境数据流通管理,推动长三角离岸数据中心建设,开通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开展跨境数据分级分类管理。支持南京、苏州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探索区块链在跨境数字贸易投融资服务中的应用,推动参与金融机构、平台机构以安全可靠方式进行相关数字化跨境贸易信息的分享和交换。

今年1月,苏州市召开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推进会,部署新一轮试点工作任务。国务院先后批复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3轮试点工作,苏州市是首轮15个试点地区之一和第二轮17个试点地区之一,顺利完成两轮试点任务。年7月,苏州市被确定为28个试点地区之一,开展第三轮为期3年的试点工作。

前两轮试点期间,苏州市服务贸易整体规模稳步扩大,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服务出口占比进一步提升。苏州市建立健全试点督导推进、考核促进、部门横向协调、商务系统纵向联络、试点信息交流、“智库”咨询服务六大服务贸易发展促进机制,建立全口径服务贸易统计系统,目前有近千家重点服务贸易企业在系统直报数据。本轮试点是在前两轮试点基础上的“全面深化”,重点围绕推动服务贸易改革、开放、创新,提出8项试点任务,细化分解形成项具体工作举措。

今年5月,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了16项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苏州市“打造国际海运数据通道,降低海外舱单发送成本,提高国际物流服务竞争力,助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价值,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以知识产权证券化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两项案例入选最佳实践案例。

下一步,苏州市将继续深化落实试点实施方案,加强经验梳理总结,围绕数字贸易、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高端维修维护服务、研发设计服务、文化服务、新型国际贸易、国际物流、旅游服务、建筑服务等10大重点行业全面推进全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做大做强跨境数字贸易。江苏实施数字贸易提升计划,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升级建设,积极推进全球跨境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数字服务出口试点示范,加快推进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持续开展数字服务贸易基地建设,打造数字贸易重要载体和数字服务出口的集聚区。提升数字贸易服务支撑能力,提供数字贸易大数据管理、政策咨询、分析预警、信用服务等服务,促进数字贸易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培育以研发、设计、营销、品牌等服务环节为引领的综合服务供应商。

为大力推进中国(连云港)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推动连云港外贸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今年3月,连云港印发了《中国(连云港)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明确要加快培育跨境电商新业态、新模式,增强连云港外贸转型升级新动能,将连云港综试区建成带动连云港、服务周边、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平台、新高地,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新经验。

连云港将用5年时间,在全市建成功能完备、信息共享、便捷高效的跨境电商“两平台六体系”和以跨境供应链服务为重点的全产业链服务网络;完善以、、、监管方式、海运快件、国际邮件为支撑的跨境电商全业态功能;构建以大陆桥跨境电商产业园为龙头、各类特色园区错位发展的空间格局;打造以海铁联运为特色、陆海空铁无缝衔接的物流运输体系。

计划到年,连云港建成跨境电商特色产业园区6家,招引和新培育跨境电商重点企业家,孵化跨境电商人才1万人,跨境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打造跨境电商“两大平台”指的是打造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和线下产业园区平台,打造跨境电商“六大体系”包括信息共享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智能物流体系、信用保障体系、统计监测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连云港将优化海关监管措施,提升税务服务水平,便利外汇交易结算,创新金融支持模式,提高港航服务能力,营造优良的跨境电商服务环境。

此外,连云港还将打造跨境电商生态圈。在完善跨境电商功能园区布局的同时,大力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支持各县区和功能板块依托本地区基础条件、特色产业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区,推动采购、第三方平台、代运营、创意、摄影、推广、培训、物流快递等相关专业配套服务发展。引导全市农副产品、水晶制品、家居制品、服装、海洋食品、医疗保健用品等产业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动“平台+产业带”等融合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新华日报、交汇点、苏州日报

小编:梁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qmxb.net/bbfz/140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