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可抵百万雄师,蒋介石穷尽一党

《沁园春·雪》是一首大气磅礴,读来荡气回肠的抒情诗。整首诗把写景、抒情与议论冶为一炉,作者心鹜八极,神游万仞,思接千载,傲视古今。这不仅仅是一首诗词佳作,更是作者要创造历史、改造世界的宣言。

剧作家吴祖光先生这样写道:“润之能诗擅赋,却不显山露水。今偶得其沁园春咏雪一词,气魄宏伟,吾辈不可及也。”著名诗人柳亚子盛赞此诗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也不逞多让,南唐小令、南宋慢词更难望其项背”。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年2月,刚刚结束的遵义会议确定了毛主席在党内的领导位置。之后毛主席在陕北的清涧县调研,正逢雪后初霁。主席站在海拔千米之上,白雪皑皑的塬上有感于红军走出困境之后中国革命燃起了新的希望。“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千古绝唱。

抗战结束之后,国民党政府三番五次的邀请毛主席到重庆会谈。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抗日战争是全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伟大胜利,但是那些居心叵测之人却一直觊觎胜利的果实,想要据为己有。

为了亿万万炎黄子孙不再受战乱之苦,也为了撕下国民党反动势力的伪装,毛主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了民族大义决定前往重庆谈判。

抵达重庆以后,国民党元老,著名爱国人士柳亚子,王昆仑设宴招待了毛泽东一行。柳亚子本就是著名诗人,这么重要的场合当然要赋诗一首。有来无往非礼也,毛主席就把9年前写就的《沁园春·雪》回赠给柳亚子。

柳亚子对这首词极其推崇,就把原词和自己写的“和词”一起寄给了《新华日报》。因为时局和其它原因,《新华日报》只发表了柳亚子的“和词”。《沁园春·雪》虽未发表,却在报社内部流传开来,大家读过之后无不动容,深深的被毛主席的才华与气魄所折服。

时任《新民报晚刊》的副刊编辑吴祖光对这首词评价极高,在他的努力之下,该报副刊在的显著位置刊登了《沁园春·雪》。不久,重庆《大公报》将《新华日报》上的柳亚子的“和词”与《新民报晚刊》上的《沁园春·雪》一起刊发,立刻轰动山城,读者无不争传诵,随即重庆的各大报纸竞相转载,引发了一场诗词热潮,毛主席的才情与豪情壮志深入人心。

心胸狭窄的蒋介石获悉此事之后如坐针毡。他深知自己在此道上远不是毛主席的对手,那么蒋介石的文化功底到底如何呢?

委员长年曾在《江西日报》创刊时发表过一首贺诗,这应该是蒋介石唯一存世的一首诗词作品。我们不妨欣赏一下:

读完以后笔者觉得蒋介石惜墨如金的做法还是挺有自知之明的,这首“诗歌”估计他的本意也不想刊发,而是报业的首脑为了巴结蒋介石,同时给自己脸上贴点金才自作主张发表的。

当年骆宾王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讨武檄文》,把武则天骂得狗血淋头。武则天看过之后却微微一笑,随后感叹地说了一句话:“骆宾王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啊,这样的人才却不能为我大周朝所用,实在是你们这些臣下的失职啊。”

显然蒋介石没有这样的胸襟和政治智慧,心胸狭窄的蒋介石不停地询问身边的人对这首词的看法,所问之人无不表示这首词确实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事已至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委员长亲自作诗一首来打压《沁园春·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但是蒋介石自知这么做是自取其辱,就吩咐手下马上组织一帮御用文人想办法批判这片诗词,打压毛泽东。

最后这些为虎作伥的反动文人妄图把这首词和作者扣上“帝王思想”“复辟苗头”的莫须有的帽子。重庆文化界的爱国人士义愤填膺,纷纷拿起笔杆子口诛笔伐国民党反动派的恶行,与沦为蒋介石走狗的反动文人展开了一场如火如荼的文化论战。

在这里说一件毛主席的趣事。主席是个读书人,虽然指挥过千军万马,自己却只喜欢握笔不喜欢舞刀动枪。长征的时候他让贺子珍给他缝制了一个装文房四宝的口袋,开玩笑的谁:“我要用笔墨纸砚来对付国民党反动派。”而眼下的重庆就是一场笔墨纸砚的大论战,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可笑的是,国民党竟然把这场文化论战搞得如临大敌,要求所有党员只要有点诗词功底的都至少写一首词上交。蒋介石觉得以我一党之力还找不出一首能力压《沁园春·雪》的作品吗?结果国民党这次轰轰烈烈的征文活动征集的作品是不少,但无一篇能够望毛主席诗词之项背,都是些让人不堪卒读之作。蒋介石一看自己的党内没有人才,又在民间遍寻高手,却也没有找出能拿得出手的作品,最后只得作罢。

《沁园春·雪》里写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历史是由人民来书写的,《沁园春·雪》正是胸怀天下苍生的共产党人高尚情操和伟大抱负的象征,岂是那些心怀叵测的跳梁小丑所能抹黑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qmxb.net/xhrbzn/159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